最近重拾古典吉他!
上網查古典吉他的資料時,經常會看到一個名詞:『品位』。
一開始以為是打錯字,應該是『品味』。
後來才知道這是對岸用語,是琴頸上第幾格的意思。
三品,就是第三格;七品,就是第七格……
其實,英文就是叫『Position’,如 3rd position。
所以,品位 = P 位?三品 = 3P?哈哈……
另一說法是:『品』代表官位(階級)。
但這太勢利了,我不喜歡!
彈琴就像在官路上掙扎?有這麼辛苦、痛苦嗎?
這個詞也讓我聯想到,台灣的吉他書上,經常會看到的一個詞:『把位』。我瞭解它的意思,但始終不知道它的原文是什麼?
一直到最近,新學到了一個英文名詞:barre chord(封閉和弦)。chord 是和弦,但 barre 呢?
Google 一下 barre,它似乎是一種運動!?
有沒有注意到那一條橫槓?沒有!(我)
再上 YouTube 仔細聽,發現 barre 發音似乎很像 bar。
也有很多影片甚至直接寫成 Bar Chord。
嗯……所以 barre 可能源自拉丁文,就是 bar 的意思。(我猜的)
barre chord 是把食指當成 bar,橫壓在指板上的和絃按法。
而『把』 = barre,『把位』的意思就是:barre (食指)的位置!古典吉他的延伸意義是:從某一格開始按弦。(如高把位音階練習)
兩岸大不同,您覺得哪一邊比較妙?
我對 Barre 這項運動比較感興趣啦!
ps. 查到了,barre 原來是法文 barré。
【When a single finger frets (presses down) more than
one string at a time (across the neck at the same fret,
that is), that finger is called a barre (from the French
word barré, which means 「bar」).】